历尽天华成此景 勇立潮头满目新

发布日期:2022-10-10 10:53来源: 淮南日报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这十年,大通区聚力抓党建、促发展、畅交通、优生态、惠民生,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历尽天华成此景 勇立潮头满目新

工业园区,装卸车辆往来穿梭;广袤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美丽校园,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

金秋时节,漫步大通城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勠力同心、奋楫争先,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美好大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组亮眼数据见证大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截至2021年底,全区生产总值达107.7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还多9.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7957.4元,比2012年翻一番还多499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82元,比2012年翻一番还多25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84元,比2012年翻一番还多4356元,“四项翻番”目标均如期实现。

一项项荣誉见证大通高质量发展的硕果。大通区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全省平安县区、民营经济考核先进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优秀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并连续五年在全市对县区考核工作中荣获优秀等次。

强党建、树新风,锻造发展的“主心骨”

【实例】 大通区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方略】 十年来,大通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转作风、强党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成立区委巡察办和巡察组;推行公车改革,完善公务接待制度;推进“互联网+监督”和纪检体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违规经商办企业、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等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兴产业、育动能,提高发展的“含金量”

【实例】 唐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大通工业新区,乐森黑马有限公司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唐兴机械装备有限公司荣获“淮南市市长质量奖”。

【方略】 经济发展,以质取胜。十年来,大通区积极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发展三产,三次产业由2012年的11.1:68.4:20.5调整为2021年的7.3∶41.8∶50.9,三次产业提质增效。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该区聚焦中央和省市重点投资导向,建立重点项目库,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22个,总投资达478亿元。

现代工业提质扩容。2021年,全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年均增长13.9%;7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134.5亿元,年均增长27%。十年来,累计新增规模以上非煤电工业企业30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比例达92%;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该区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新增流转土地8.59万亩,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359个。

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54.8亿元,占比十年间累计增加30.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1%。

外打通、内畅通,铺就发展的“新坦途”

【实例】 大通区占交通之地利,1条航道、2条国道、2条省道、4条高速、4条铁路纵横布局,京福高铁淮南东站、商杭高铁淮南南站坐落区境,淮南港洛河作业区、淮南港上窑珍珠码头开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助力大道通衢成坦途。从大通城区出发,10分钟上高速,15分钟坐高铁,50分钟到机场,北京、深圳、厦门、兰州等千里之城可朝发夕至。

【方略】 交通是城市的血管。大通区在打通外向“大通道”的同时,着力畅通城乡交通“内循环”,实现公路通到“家门口”。十年间,新G206国道、九龙大道、淮上大桥等城市外环线建成投用,淮舜南路、洞山东路、中兴路等城市主干道竣工通车,九连路、追梦路等东部城市路网加紧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5.35公里,村民组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路完成全覆盖。

抓协调、重统筹,增强发展的“均衡度”

【实例】 大通区建成胡圩棚改、翰林庭院等安置房10445套,竣工廉租房、保障房18684套。同步推进8个先行示范村规划设计,上窑镇马岗村、九龙岗镇王楼村省级美丽中心村示范村即将竣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农村环卫作业市场化实现全覆盖。

【方略】 十年来,大通区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市华丽蝶变展新颜。该区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东部新城。新建瀚城等标准化住宅小区11个,城镇化率提升至72.9%。高标准完成洛河小区等11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惠及11412户群众。新建改造环铁路等6个街头游园;完成南城、金丰易居2个菜市场改造,建设居仁村、瀚城2个美食摊点群;增设机动车停车泊位5041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25410处;改造小街小巷15条、农村危(旧)房852户,新建(改造)公厕26座、垃圾中转站8座,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该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4259.9万元,建设产业扶贫类项目31个,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大通区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水产研究院和草莓科技小院;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引入项目13个、引进资金56亿元,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量16家。

优生态、筑优势,提升发展的“含绿量”

【实例】大通区严格落实“五控”举措,实行全年全域秸秆禁烧和禁燃禁放,PM_2.5浓度降至39.364微克/立方米、PM_10浓度降至71.3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分别下降71.3%、45.8%;优良天数比例达72.23%,较2012年增加近20个百分点。

【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大通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6座,全区国考地表水断面达标比例100%。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4条河湖、61个有林村(社区)全部纳入河长制、林长制管理。上窑山、舜耕山封山禁采,累计植树造林3.4万亩,完成环山路环境综合整治、长山生态修复等整治项目,启动黄道山、狼洞山等生态修复项目。亚行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竣工验收,世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昔日满目疮痍的沉陷区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增福祉、惠民生,增进群众的“获得感”

【实例】大通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整合分流生源萎缩学校10所,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前教育阶段学位1700个,公办园幼儿占比从2012年的4.5%提升至50.2%。

【方略】发展为上,民生为本。十年来,大通区累计投入民生事业127.07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173项,年均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8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4.3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国家级认定;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世和双语特色高中建成使用,淮师附小大通校区即将竣工。建成全民健身场地30处,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全面覆盖。完成基层医疗体系标准化和“智医助理”系统建设,大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窑镇中心卫生院被批准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认真落实计生新政,建成3岁以下托育机构1所。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民参与,弱势群体、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得到坚实保障,发展更具“民生温度”!

历尽天华成此景,勇立潮头满目新。展望大通区未来发展,处处涌动着发展的力量、向上的力量,现代化美好大通必将释放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记者 朱庆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