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前的“坎”变成了向上攀登的“梯”

发布日期:2022-09-19 11:05来源: 淮南日报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十年来,淮南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在危机、考验和挑战中不断突围与突破——把眼把眼前的“坎”变成了向上攀登的“梯”前的“坎”变成了向上攀登的“梯”

有个金句挺励志。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这句话用在城市身上,也很合适。

正如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一样,城市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危机与挑战。而在“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的时刻,转得好,就是转机、生机。

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南就经历了这样的“人生”。

从2012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经济下滑,地区生产总值下跌至893.3亿元,到2014年出现断崖式下降,再到2017年迈入千亿GDP后,2018-2021年,GDP总量分别突破1100亿元、1200亿元、1300亿元和1400亿元,2021年1457.1亿元,跨越6个百亿台阶。

V型反弹,这座城市做对了什么?

迈过思想的“坎陷”

从一座山峰攀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首先要穿越一个非理想状态的“峡谷”。这是新锐经济学家凯文·凯利《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的观点。他的这个比喻,很契合这十年淮南的转型发展。

淮南要跨越的“非理想状态”是:近十年,我市一直想招儿、一直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有挫折有经验、有变化有成绩。但仍面临着“富足的矛盾”,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淮南工业经济总量长期在70%左右,“煤电独大”一直是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困”与“涩”。转型发展既有过程性和连续性,又有创新性和跨越性,先进与后进、先至与后达,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思想不能松,方向不能偏,战略不能错。

迈过思想上的“坎陷”,激发“革命加拼命”的干劲。经历过6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市开展了“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以“六比六看”“五破五立”“争创四个一流”等内容,凝聚破除思想桎梏的力量,提振全面转型发展的干劲。同时,在去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市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求变意愿和进取意志,发出了新时代老工业城市“重振雄风”的动员令。在这次会议上,市委提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

以思维“破冰”带来行动“突围”,在不断的认知迭代中,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无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特殊困难和挑战如何交织,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风雨不改!

筑牢转型的“底盘”

在一个贫困的海洋里,不可能建成富裕的孤岛。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观,是全局谋划、统筹安排、资源配置、高效协同。“优扩”并举,正是系统思维导引下的战略选择。

对于淮南而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做好的“必答题”。沿着这个方向,我市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7月11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集电厂一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2号发电机定子吊装顺利完成,拉开了潘集电厂2号机组发电机本体安装施工高峰的序幕。潘集电厂项目是安徽省第二批“煤电联营”重点推进项目,建成投产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电力权益规模将达到1673万千瓦。

如果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则是实现了“扬煤吐气”。

当供气阀门缓缓打开,优质天然气便从六安市金安区的六安输气站出发,通过淮河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省级天然气长输管线金安—叶集—金寨联络线,一路输往92.8千米外的金寨县的金寨输气站,让革命老区金寨县畅享管道天然气带来的民生福利。

去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黑色煤炭到白色颗粒,走进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记者惊叹于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运用于家电、汽车、电缆等众多领域。

2020年7月,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进入商业运营,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约64亿元,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据统计,我市洗煤产量由441.6万吨增至982.0万吨。其中,洗精煤产量由229.9万吨增至709.5万吨。发电量由528.5亿千瓦时增至714.3亿千瓦时。其中,皖电东送机组由310.4亿千瓦时增至496.8亿千瓦时。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我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搭实攀登的“跃梯”

去年,我市制订出台《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一个月前召开的淮南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座谈会上,现场集中签约了10个项目,总投资330亿元。

八个月前召开的淮南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与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集中签约62个项目,投资总额536.07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文旅等产业。

一份份落满字章的合同纸背,是彼此的认可。

企业家的“嗅觉”灵敏,是什么吸引他们将诸多的筹码放在淮南?是什么吸引紧贴市场而行的新科技、新技术远道而来?

在这两次大会上,市委书记任泽锋都指出:淮南,资源得天独厚、基础十分稳固、优势日益凸显,是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诸多企业投资合作的理想之地。

企业家的选择,代表着市场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些年来,淮南始终在推进产业转型,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新引领扩增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夯实战略支撑能力。

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GDP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末的10.6:57.4:32.0调整为10.4:40.8:48.8,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2.0%提高到48.8%,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规上非煤电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49.7%,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19.9%提升至28.5%,非煤电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战新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13.8%提升至25.9%。

同时,抛开枯燥的数据,从企业的层面观察,那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和丰硕成果,也许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近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对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三板”挂牌申请作出批复,同意其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此举意味着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淮南市第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目前,淮南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上市(挂牌)重点后备企业10家,为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据悉,万泰电气、唐兴机械是工信部第一批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

2021年5月8日,安徽省首台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在凯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线,填补了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在该领域的空白。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加快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创造了半年下线“凯盛一号”的“凯盛速度”,在煤机领域打造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国重器”的脚步铿锵有力。

去年6月,阿里巴巴云上数字经济产业园在淮南高新区双创中心成立区域总部,目前,已引进40余家电子商务类企业入驻云上。预计5年内将线上引进5000家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等经营主体,年营业额达10亿元以上。

园区升级,平台赋能!恒大集团、英联集团、海大集团、汉邦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上市企业落户新桥产业园,现代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达到153家,这里已成为淮南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据统计,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建成区面积扩展至41.7平方公里。淮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成为我市经济新增长极,园区竞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由2012年的82家增长至2021年的326家,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的4.4%提升至2021年的16.8%,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7%。

与此同时,我市精准施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再加码、再发力。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2年的322.8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662.6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45.5%的GDP、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干在当下,决胜未来。转型发展,对于淮南来说,当前,正值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到了凤凰涅槃、重振雄风的关键当口。同时,未来有利点和不利点仍会相互碰撞,机遇面与挑战面还会并存交织,但我市将保持定力,持续把眼前的“坎”变成了向上攀登的“梯”,让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快、越走越宽。

记者 张 静

分享到: